赵宇博的技术博客 赵宇博的技术博客
首页
前端
后端
数据库专栏
k8s专栏
分布式专栏
Linux网络专栏
手写系列专栏
随笔
关于
GitHub (opens new window)
首页
前端
后端
数据库专栏
k8s专栏
分布式专栏
Linux网络专栏
手写系列专栏
随笔
关于
GitHub (opens new window)
  • Linux-高级IO函数
  • Linux-网络模型
    • 1、服务器基本框架
    • 2、服务器模型
      • 2.1、C/S模型
      • 2.2、P2P模型
  • Linux-I/O模型
  • Linux-事件处理模式
  • Linux-系统监测命令
  • Linux网络专栏
zhaoyb
2024-03-04
目录

Linux-网络模型

# Linux-网络模型


# 1、服务器基本框架

虽然服务器程序种类繁多,但其基本框架都一样,不同之处在于逻辑处理

image-20240304164613566

IO处理单元是服务器管理客户连接的模块

它通常要完成以下工作:等待并接受新的客户连接,接收客户数据,将服务器响应数据返回给客户端。但是,数据的收发不一定在I/O处理单元中执行,也可能在逻辑单元中执行,具体在何处执行取决于事件处理模式。对于一个服务器机群来说,I/O处理单元是一个专门的接入服务器。它实现负载均衡,从所有逻辑服务器中选取负荷最小的一台来为新客户服务

逻辑单元通常是一个进程或线程。

它分析并处理客户数据,然后将结果传递给I/O处理单元或者直接发送给客户端(具体使用哪种方式取决于事件处理模式)。对服务器机群而言,一个逻辑单元本身就是一台逻辑服务器。服务器通常拥有多个逻辑单元,以实现对多个客户任务的并行处理

网络存储单元可以是数据库、缓存和文件,甚至是一台独立的服务器。但它不是必须的,比如ssh、telnet等登录服务就不需要这个单元

请求队列是各单元之间的通信方式的抽象。I/O处理单元接收到客户请求时,需要以某种方式通知一个逻辑单元来处理该请求。同样,多个逻辑单元同时访问一个存储单元时,也需要采用某种机制来协调处理竞态条件。请求队列通常被实现为池的一部分

对于服务器机群而言,请求队列是各台服务器之间预先建立的、静态的、永久的TCP连接。这种TCP连接能提高服务器之间交换数据的效率,因为它避免了动态建立TCP连接导致的额外的系统开销

# 2、服务器模型

# 2.1、C/S模型

客户端/服务器模型

所有客户端都通过访问服务器来获取所需的资源

image-20240304164850860

C/S模型的TCP工作流程:

C/S模型的逻辑很简单

服务启动后,首先创建一个或者多个监听socket,并调用bind函数将其绑定到服务器感兴趣的端口上;

然后调用listen函数等待客户端连接

服务器稳定运行之后,就要等待客户端调用connect函数向服务器发起连接,由于客户端的请求随机到达的异步事件,服务器需要某种IO模型来监听这一事件(select / poll / epoll ),下图所示的就是select模型来处理

当监听到连接请求后,服务器就调用accept函数接受它,并分配一个逻辑单元处理,(逻辑单元可以是新的子进程、子线程等)

逻辑单元读取客户请求,处理该请求,然后将处理结果返回客户端

客户端接收到服务器的处理结果后,可以继续发送请求,也可以主动关闭连接,服务器则会被动关闭连接

至此,双方通信结束

优点就是实现简单,适合资源相对集中的场景

缺点就是访问量过大的时候效率过低,响应慢

image-20240304165022606

# 2.2、P2P模型

P2P(Peer to Peer,点对点)模型比C/S模型更符合网络通信的实际情况。它摒弃了以服务器为中心的格局,让网络上所有主机重新回归对等的地位

P2P模型使得每台机器在消耗服务的同时也给别人提供服务,这样资源能够充分、自由地共享

从编程角度来讲,P2P模型可以看作C/S模型的扩展:每台主机既是客户端,又是服务器

image-20240304165114357

#网络模型
上次更新: 2024/03/04, 16:52:56
Linux-高级IO函数
Linux-I/O模型

← Linux-高级IO函数 Linux-I/O模型→

最近更新
01
Activiti6-业务实现
12-06
02
Activiti6-API详解
11-28
03
SpringBoot集成Activiti和UI
11-21
更多文章>
Theme by Vdoing | Copyright © 2022-2024 赵宇博 | MIT License
  • 跟随系统
  • 浅色模式
  • 深色模式
  • 阅读模式